“出去旅个游,痛失一个充电宝”,最近这样的事情应该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的高铁站和机场这样的场所。2025年6月,充电宝行业迎来史上最大规模召回潮。
6月下旬以来,随着民航局全面实施充电宝3C认证新规,全国机场安检首周就拦截了超过100万台无标识或存隐患的充电宝。与此同时,安克、罗马仕等头部品牌累计召回产品超120万台,一场涉及百万级产品的废弃处理战役正在上演。
没错,这次充电宝“危机”将该品类废弃物规模推上了一个瞬时高峰,而由于其安全隐患,在被快递拒收的背景下更加剧了大量无认证充电宝产品被废弃与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的矛盾。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充电宝抽检不合格率高达44.4%,据估算,市场上流通的未获3C认证充电宝存量仍超过2000万台,主要来自2024年8月强制认证实施前的库存产品。召回执行过程面临现实困境,多个品牌只能采取紧急应对方式,包括指导消费者用“盐水浸泡法”处置无法召回产品,并且以此为依据获赔,以及指导消费者放电后封装丢弃,但这依然让这些瞬时暴涨的危险废弃物无处“安家”。
问题产品的“善后”难题不容忽视
充电宝的核心锂离子电池含有钴酸锂、电解液等物质,其含有的重金属和有机溶剂若进入土壤或水体,可造成长达数十年的生态污染。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废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明确列为危险废物。但针对家庭来源的此类废物,国家实施特殊豁免管理:当通过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进入集中贮存点前,可不按危险废物管理。
据悉,目前我国正规回收渠道覆盖率不足 20%,大量废弃充电宝流入非正规拆解作坊。合规处理需经过放电、拆解、重金属分离等12道工序,就成本来看确实会对相关品牌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也考验着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发力点,并且意味着相关企业面临生态重构的挑战。
破局的探索与深度变革
专业化拆解回收体系构建
被召回充电宝的核心风险在于电芯。行业专家建议采取分级处理方案:完整产品通过原厂返修更换电芯;严重缺陷产品交由专业机构拆解,提取钴、锂等有价金属。目前头部企业已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防火包装运输方案,安克创新特别配置氮气防护装置确保运输安全。
临时性应急处理方案优化
针对快递拒收难题,改良版用户自处理指引出台:要求使用5%浓度盐水在通风环境浸泡,并全程视频记录避免纠纷。北京、上海等城市紧急增设200余个电子废弃物回收点,提供有偿回收服务(20-50元/台)激励合规处置。
监管科技赋能全流程追溯
工信部拟建立充电宝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二维码实现"生产-销售-回收"闭环追溯。试点城市已要求零售商提供旧机折价换新服务,推动存量产品有序退出。值得注意的是,未被召回的旧款充电宝仍可在非航空场景使用,但需定期检查鼓包、过热等情况。
企业多轨战略并行
安克终止与问题供应商合作,转投宁德时代旗下ATL;倍思科技与比亚迪等建立“3家供应商保底”机制,抗风险能力提升40%;小米、华为植入智能芯片实现电池健康动态监测;倍思投入1.2亿元建电芯全生命周期实验室,高温稳定性达行业均值2.3倍等。
同时,各企也在助力完善回收体系,如安克推出“旧宝换新”计划,回收旧充电宝可抵扣30%新机费用;倍思设立环保账户,用户正确处置旧品可获充电券奖励;部分企业探索 “逆向物流 + 材料循环” 的闭环模式等。
结语:
这场百万量级的危险废物退役行动已超越产品召回本身,成为电子废物治理的范式革命。从怪兽充电的“回收即重生”模式,到广州对14类电子废物的持证拆解要求,一条覆盖“源头防控-专业处置-资源再生”的危险废物闭环路径正在成型。而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只有当每一块锂电池从生产到消亡的全程都被纳入监管视野,科技便利与生态安全的天平才能真正平衡。
注:本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