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已经进入*后一个月份,无论是充满难忘的收获,亦或是无奈的悲伤,都无法阻止时间向前的脚步。不管心情如何,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可以选择泡泡温泉,洗去一整年的操劳与奔波。本期我们就带大家去了解温泉水质与卫生消毒安全方面的知识。
中*是一个温泉大*,利用温泉治病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我*已考察探明的温泉(温度大于25℃)有2200处,其中温度大于60℃的温泉占24%。温泉资源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热背景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分带性特征。我*温泉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云南、四川、辽宁、陕西、山东、西藏等省区,地处地壳活动比较强烈的新华夏、歹字型、山字型构造带附近,例如: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温泉受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
在更早的时候人们已经学会利用地热温矿泉水洗澡和治病。日本是*为盛行温泉旅游的,基本上*外学者认为对于温泉旅游的研究与地热温矿泉水的利用有着紧密相关的。*开始得到密切注意的是温泉的医疗治病功能方面。伴随全球SPA的流行,*外学者们以不同的角度对温泉进行研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温泉旅游方面的兴起,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温泉旅游当中。
温泉是指在特定地质环境下,从地下涌出的水温高于或等25℃,含有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的地下热水或出露泉。中*温泉利用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西安的华清池、北京的小汤山、南京的汤山、辽宁鞍山的汤冈子等温泉圣地无不与历代帝王将相的光临而相关,并且流传着众多的传说。改革开放后,我*温泉的开发利用迅速向保养、休养、旅游、观光、娱乐等模式转化,而且普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全*掀起一股温泉热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利用温泉进行健康养生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卫生安全问题。
针对温泉水质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天然温泉和浴池微生物的指标和检测频率;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浴池水、原水水质标准,还特别针对沐浴场所的军团菌制定“沐浴设施中防止军团菌的技术指南”;澳大利亚也颁布了“加热按摩浴池水质指南和军团菌控制指南对热水按摩池池水提出要求、规定微生物限值;美*的相关规定也包括*家标准的公共按摩池。
温泉水质特点
水质指泉水中所含的盐类成分、矿化度、气体成分、微量元素及放射性成分,温度和流量指泉水温度的高低和单位时间的流量及其稳定性,下面从以下几方面分别阐述温泉水质特点。
1 温泉的分类
根据温泉的化学组成、地质特性、物理性质、水温等指标进行分类如下:
依各地岩浆的不同,温泉水含有的有机成分亦不同。温泉中主要的成分包含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以这3种阴离子为主的温泉分别叫氯化物泉、碳酸盐泉、硫酸盐泉。具体的还可以细分,如食盐泉(以氯化钠离子为主)、芒硝泉(以硫酸钠离子为主)、石膏泉(以硫酸钙为主)、正苦味泉(以硫酸镁为主)。除了这3种主要的阴离子成分之外,也有以其他成分为主的温泉。例如,含铁泉(又称白磺泉)、含铜、铁泉(又称青铜泉)。
依温泉产地的地质特性,可分为火成岩区温泉、变质岩区温泉、沉积岩区温泉。
依温泉的活动、型态等物理性质可分为普通温泉、间歇温泉、沸泉、喷泉、喷气孔(或硫气孔)、热泥泉等6类。
依温泉流出地表时与当地地表温度差,可分为低温温泉、中温温泉、高温温泉、沸腾温泉4种。
通过温泉的分类,基本可以得出其主要理化特性,包括其温度、pH值、主要化学成分等,在开展卫生管理工作时,可根据温泉的不同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卫生消毒管理措施,同时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可以有效提高卫生管理效率。
2 温泉水的感官性状与理化特性
温泉水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温度、颜色、口味、气味、透明度、密度、导电性、放射性等。温泉水一般是透明的,当含有大量有机物、固体矿物及胶体悬浮物时,会呈浑浊现象,透明度降低。有些温泉水具有饮用水特质,既可饮用也可洗浴。
温泉以其较高的温度,独有的化学成分和气体成分区别于一般的地下水或泉,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可以通过感官性状判断温泉的理化特性,而且可以向大众普及相关的卫生知识,合理判断使用温泉的特性,促进身体健康。
温泉水质标准
1、*际温泉水质标准
正在使用的水质标准包括台湾温泉业营业卫生基准;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浴池水、有关原水的水质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对天然温泉和浴池微生物的指标和检测频率检;美**家标准,热水公共按摩池水质标准;澳大利亚热水按摩池池水要求、微生物限值。
2、*内水质卫生标准
我*台湾地区比较超前,出台了温泉业营业卫生标准,但是大陆地区至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温泉开发的卫生标准,目前对温泉卫生的管理只能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参照执行,水质标准也只能参照游泳池水的卫生标准。广东省虽然出台了温泉旅游服务规范,但其卫生标准也是参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进行的。当前己经有部分地区专门针对温泉的卫生情况拟出台温泉行业卫生标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起草了广西地方标准《广西地热温泉分类》、《广西地热温泉卫生安全要求》送审稿进行审查,通过后将上报有关部门尽快颁布实施。
温泉水质卫生标准应包括与卫生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源头水质的卫生指标要求应至少包括金属离子、矿物质盐、PH值、温度、浊度、色度、气体、放射性等。温泉沐浴用水水质卫生指标至少包括细菌、大肠菌群、嗜肺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放射性等,同时应提出使用过程中循环过滤与消毒方面的具体要求。
温泉沐浴池水质的循环过滤
有些温泉的使用地,由于温泉资源丰富,不作循环水的处理,而是每天补充一定的新鲜温泉水,一般补水量每天不小于池容量的10%。大池每周放空一次洗池,小池则天天放空洗池,以保证池体和池水的卫生状况,循环水处理的一般流程与游泳池水处理相同,但由于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参数上的调整。
循环式浴池分为“连续使用型”和每日全面更换型;循环过滤装置平均小时过滤能力应大于浴池容积。为了保证水质卫生,在循环过滤装置使用过程中,为杜绝各种滤料以及过滤装置本身滋生军团菌,应保证每周消毒1次以上。循环热水进水口应设置在水面以下,以利于洗浴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时进行过滤清除,浴池溢流槽应进行定期清洗,周期短。为了防止军团菌的滋生,还应对调节水箱进行定期清洗,定期清除循环管道内生物膜,对温泉水箱的贮热水箱进行适当管理(60℃)以上。温泉水质过滤器可以选择砂滤、硅藻土(DE)和筒式,在公共浴场推荐DE,筒式过滤用于浴池不太得当。浴池维护管理对清扫和消毒、过滤装置、循环管路、毛发过滤器、消毒装置等维护管理要非常严格,这是处理水质的关键。
温泉水常用消毒方法与消毒药剂
1、氯系列消毒剂
氯系列消毒剂在泳池水消毒中被广泛使用,取得很好的效果。浴池水消毒使用氯系列消毒剂,浴池水中的游离性余氯浓度应保证每天连续2小时内达到0.2一0.4mg/L;当浴池水消毒使用氯系列药剂时,其投加点应位于浴池水循环过滤装置的上游部位;为了避免影响温泉疗效而不采用氯消毒时,可采用臭氧和紫外线杀菌等方式,但在不影响温泉疗效前提下,宜与氯消毒联合使用,亦可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杀菌消毒药剂;连续使用型循环浴池,应保证每周定期彻底更换一次以上,并同时对浴池进行清洗和消毒。值得注意的是:低pH值的泉质会引起有毒氯气外溢、高浓度的有机质的泉质,氯系药剂投入有困难的情况,没有循环配管的浴池,其温泉补充量大,游离性余氯维持困难时,这些不适合加氯系药剂的场合,其浴池应每天完全换水,并对浴池、过滤器及循环配管充分地清洗和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2、臭氧消毒
使用臭氧杀菌时,高浓度的臭氧对人体有害,应有活性炭等臭氧废气的处理装置,在浴池水中不应该有臭氧的气泡存在。台湾地区的使用要求是CT值标准1.6(0.4mgX4min),浴池水面上之臭氧浓度不可超过0.05ppm。
3、紫外线杀菌
使用紫外线杀菌时,应考虑紫外线的透射率、浴池水的温度与照射的强度。同时应有保护紫外灯管粘污时,其杀菌动率的降低。台湾地区的使用要求是浊度小于loNllJ,真色度小于15色度单位,铁离子含量小于0.2ppm。
4、季按盐阳离子杀菌剂
日本推广使用对温泉水质不破坏的非氧化性,有残余性的消毒杀菌剂——阳离子杀菌剂,现己被作为我*台湾省营业卫生标准消毒方法之一。阳离子消毒剂对温泉水质没有影响,对人体和环境无毒性,对细菌的细胞膜产生正负电荷吸附作用杀死细菌,没有氯臭味道产生,属非氧化性杀菌剂,对铁、锰等金属不会有池水呈色产生。对碱性温泉杀死细菌也已被证实,在池水中有残余效果,不损坏温泉的还原性性质,杀菌速度较氧化型慢,使用成本较高。
5、新型聚合季钱盐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小规模和家庭浴池提到的消毒杀菌剂之一的PHⅤⅢ(双胍),在*外家庭游泳池和按摩池的使用历史己很久,并广泛应用,但其对细菌的抗药剂、起泡性和绿藻的控制等问题受到水处理界的关注,新型聚合季按盐(SPA-266)是针对PHMB的缺点而研制成功的新的消毒杀菌剂。据了解在我*台湾在推广使用。*内与奥地利合作生产一种聚六亚甲基胍(PHMG)消毒剂,其特点和优点类似于SPA-266。
温泉的医疗作用与价值
*内大部分温泉为单纯温泉,所含成分较为平均,并不以某种或某几种成分占优势,温度大多在25℃以上,溶解物质不足1000mg。单纯泉可治疗神经痛、筋肉痛、关节炎、慢性消化病等,并有助于病后恢复和健康增进。一些地方的温泉含有某种或几种主要成分,其医疗作用更具特色。
在发挥温泉医疗价值的同时,尤其要注意隐含的相关卫生问题,比如:在患者实施温泉沐浴的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如皮肤病、脚气、妇科疾病、皮疹等,都有可能通过温泉沐浴造成客人之间的交叉感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发挥放射泉的医疗作用时,要做好射线防护与监测工作,防止工作人员或服务人员长期处于放射线的环境中,而受到放射线辐射的伤害。以及温泉的一些释放的气体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等,都要认真开展研究与监测,做好防护工作,保证卫生安全,以免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