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为我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聚焦了环保领域的多项重点工作。政策原文见文末“阅读原文”。
2025年是“十四五“计划收官之年,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此次《意见》是国家部署未来发展的重要信号,为污水管网、资源循环、建筑垃圾点出来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具体内容与解析详情如下:
01 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
此次《意见》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部分提到,要推动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
“黑臭在水体,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已成为行业共识,完善可靠的污水收集网络是水环境有效控污的基础。在国家“两新”“两重”行动推动下,污水管网建设已成为环保领域焦点,基础设施老化也使其更新改造更为迫切。
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加强顶层设计。2024年3月,住建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设施空白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3%以上。
2025年2月,住建部进一步印发《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及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指南(第一版)》,为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和建立长效运维机制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和清晰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调要优化布局、结构与功能,加强系统集成,高效利用地下空间,并特别指出需“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建设改造,因地制宜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系列政策内容相互呼应,进一步将污水管网建设纳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整体框架之中。
多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与系统部署,预示着污水管网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2025年水业战略论坛上,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指出,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推进,管网项目正在迎来真正的“春天”。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原有管网设施老化更新需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城市更新行动中多项任务,如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污水管网“厂网一体”建设改造、综合管廊建设等,均与供排水管网紧密相关。
在政策与城市更新的双重驱动下,污水管网建设正步入系统升级的关键阶段,成为治理黑臭水体、提升城市韧性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02 推动工业废水、余热、固废协同处置
《意见》强调工业园区集中供能体系,推动废水、余热、固废协同处置全覆盖。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2962家(化工园区近600家),其中国家级518家、省级2444家;数量较多的三个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北、江苏;数量较少的省份依次为青海、西藏、海南。相比于2022年,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增加了118家。
虽然工业园区数量庞大,市场空间广阔。然而,环保企业也需要注意,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复杂,有的园区有多个产业发展方向。即使只有一个产业方向,但产品细分领域多,使用的原料、辅料和工艺又各有差别,使所产生废弃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种种复杂情况下,导致工业行业是碎片化的蓝海,高度变动。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我国相继发布政策,为工业园区废弃物处理处置提出指导意见。例如在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就提出推进企业内、园区内、产业间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工业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研究制定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结果应用。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国家对此方面的相关工作一直在路上,今年5月21日,生态环境部还发布通知,就《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03 稳慎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
《意见》提到,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对涉及重大安全和基本民生保障的,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适当补助。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稳慎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发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功能,鼓励保险、信托等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稳慎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强调了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用“稳慎推进”来强调,也说明了这部分工作的难度。
尤其是在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当前正面临巨量的应收账款,这些欠费带来的相关基础设施的运维风险巨大,迫切需要合理价格机制的建立。比如水价等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的提速,以及充分考虑污水“管网”成本的费用来源的确定。薛涛就曾呼吁,希望能尽快从收集管网出发定义污水“收集”处理费。
理顺公用事业价格,既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必由之路。
关于公用事业价格的完善,国家层面始终关注和予以高度重视。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其中包括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明确强调,健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
当前公用事业的价格体系长期偏离实际成本,价格机制未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求关系,导致长期依赖补贴或非市场化手段维持运营,也使得运营方式难以持续。因此,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市场化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和开放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以推动公用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0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
《意见》明确,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当前我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面临现实挑战,年产生量高达20 多亿吨,部分建筑垃圾存在利用处置空间不足的问题,违法违规倾倒现象仍时有发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总书记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治理工作指明方向。在国家“无废城市” 战略与 “双碳” 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建筑垃圾治理已从过去的被动处置阶段,逐步迈向主动循环利用阶段,正处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如今,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与市场机制的深度激活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 “减量化 - 资源化 - 高值化” 的建筑垃圾全链条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破解了建筑垃圾处理难题,更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为进一步推进治理工作,今年6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见》,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到 2027 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体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50% 以上,基本形成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
05 资源循环
《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衔接融合。
在国家绿色低碳战略引领下,资源循环利用正成为关键着力点。2024年,“两新”政策(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首次写入国务院行动方案,推动循环经济走向高潮。同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98家央企正式挂牌,标志着国家在资源循环领域迈出体系化布局的重要一步。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分析,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且不断加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进入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扩大,并首次明确支持中国资环建设全国性回收平台,同时引入“反向开票”、“以奖代补”等机制规范行业。在国家政策强力引领下,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护航资源循环进程。
这一系列政策连贯而系统,表明国家战略已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从“局部试点”迈向“全国网络”构建。政策与市场正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全面提速,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06 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意见》还强调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幸福河湖、美丽河湖。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一直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
近两年,国家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河湖治理。去年,水利部等7部委发布《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意见》,提出2030年以“母亲河”为重点建成一批幸福河湖;5月,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发布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构建上下游贯通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40%,2030年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基本建成;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07 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意见》指出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推动重点城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过去十年,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严格,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激励政策不断推出,市场以安装脱硫、脱硝、除尘等“末端治理”设施为主,这部分大规模建设高峰期已过。
未来,大气污染治理关注的重点将转向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能源结构优化(发展新能源)、交通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等源头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这标志着市场驱动力的根本性变化。
未来,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与工业烟气治理仍是蓝海市场,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更经济、更稳定、能适应复杂工况的定制化技术方案。同时,对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技术需求增加。拥有核心技术和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08 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意见》还强调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打造集约统一、数据融合、高效协同的城市数字底座。
E20研究院院长傅涛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对产业的颠覆是革命性且不可逆的,所有软硬件产品都将被重新定义。”“AI+”对环境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环境产业目前仍处于“低产业化程度”的归集状态,环境产业服务于千行百业,每个行业的水、气、声、渣需求衍生出5000多个细分赛道,分散作业,依赖人力协同,导致中间成本高、盈利困难。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层面的革命,将对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产生剧烈冲击。
在环保行业进入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相关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已经成为必选项。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意见》还强调,推动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领域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
2025年及未来,人工智能成为所有产业的最大变量,重构千行百业,许多行业正在消失或被重构。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会受到影响。环境行业的未来可能会被重新定义,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企业需要通过智能化转型抢占未来的市场位置。在这种变革中,只有不断适应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原标题:信息量很大!聚焦环保领域多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发文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