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关键突破口,全方位统筹工业转型、农业革新与治理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
聚焦产业升级,点燃绿色制造新引擎。
印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扩量增效实施方案(2024-2027年)》,对塑料包装、制刷制盖、羽绒家纺、输送机械、装饰辅材五大传统产业“白名单”库内企业予以政策激励和重点扶持,全力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和节能低碳改造。2024年,418个工业设备更新项目落地,总投资49.8亿元,通过设备更新与工艺创新实现降碳增效。积极打造以“绿色工厂”为核心的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目前,已有50个项目入选省工业节能环保推介目录,培育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针对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实施“环保绩效分级管理”和“一企一策”深度治理,40余家企业完成改造,累计减排VOCs超500吨。
深化工程治理,筑牢源头减排防线。
争取3000多万元中央资金,带动企业自筹4000多万元,实施19个重点减排工程,完成14家工业企业、2座炉窑、3家砖瓦窑厂的治污设施升级。投入500余万元对17台燃气锅炉进行低氮燃烧技改,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30毫克/立方米以下,年减排超100吨。严格执行施工扬尘“六个百分百”标准,动态抽查混凝土企业,查处62起渣土违规运输行为。在交通领域,加速绿色替代,淘汰26台老旧柴油公交,新增170台纯电动公交,新能源公交占比超80%。
创新农业模式,开辟生态富民之路。
在青草镇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0.015mm以上),使地膜回收率提升60%以上,残膜被转化为再生塑料颗粒,从源头上遏制了农田“白色污染”。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虽初期投入增加,但综合效益显著。实施“摇钱树工程”,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种植薄壳山核桃等经济林木。青草镇复兴村创新“群众筹资变投资”模式,农户以资金或土地入股,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收益共享。目前已种植3300余株,流转土地300余亩,农户入股63万元,丰产期预计户均年增收万元。林下套种与“花节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生态价值。
优化治理机制,凝聚全民共治合力。
构建“以用促禁”秸秆处理模式,依托网格化责任体系与卫星遥感监测,培育30余家秸秆利用企业。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产业化利用占64%,既解决了焚烧难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对28类项目豁免管理,37类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推行“区域评估+环境标准”模式,免费提供本底数据,为30余家企业节约成本50万元。
原标题:桐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发力 绘就绿色转型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