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光伏板块的暴涨——
7月10日,光伏板块早盘盘中暴涨,光伏50ETF涨超2.8%;7月9日早盘,光伏设备板块拉升,国晟科技触及涨停,亿晶光电,首航新能、亚玛顿、弘元绿能、通威股份等均获较大涨幅;7月8日,光伏板块午后拉升,光伏50ETF一度涨超5.2%;7月4日,A股光伏板块虽然较为平静,但是美股光伏上涨势头迅猛。
另一面是光伏行业亏损情况不容乐观——
据目前已发布的业绩预告来看,光伏行业的经营情况确实不太乐观。头部企业通威股份预计上半年净亏损49亿元至52亿元(去年同期净亏损31.29亿元);TCL中环预计上半年净亏损40亿元至45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0.64亿元);晶澳科技预计上半年净亏损25亿元至30亿元(去年同期亏损8.74亿元)。据不完全统计,30多家公布了业绩预告的光伏上市企业,净亏损企业比例达到近66%,也就是大半都在亏。
“内卷”的阴霾终究是照在了所有企业身上,全产业链盈利链条的逐渐崩塌其实早有端倪。
产能过剩引发价格崩盘
2025年光伏行业陷入“增量不增收”的怪圈。尽管前5个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近150%,达到197.85GW,但硅片价格却暴跌56%(210mm单晶硅片从3.2元/片跌至1.4元/片),电池片和组件价格同步下滑超30%。TOPCon技术路线尤为惨烈,900GW产能远超600GW实际需求,结构性过剩挤压全行业利润空间。
亏损传导至全产业链
部分企业决策失误导致雪上加霜。危机从硅片、电池片等主环节蔓延至辅材领域,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净利润暴跌84%,胶膜企业福斯特盈利腰斩,支架企业振江股份利润缩水87%。行业亏损面扩大形成连锁反应,进一步延长调整周期。
很显然,在为了“内卷”而“内卷”的价格战中,没有人是赢家。当然,“反内卷”的斗争已经在路上。
曙光初现:反内卷下的行业自救
7月以来政策端密集发力,中央财经委首次将制造业“无序竞争”列入议题,明确淘汰落后产能;工信部召集光伏巨头座谈,严令整治低价倾销;多晶硅企业集体减产30%,推动硅料价格回升至成本线之上。
这些举措使硅片价格在7月首次止跌企稳,释放出企稳信号。
技术方面,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减亏突围。如隆基绿能将亏损额缩减50%,得益于HJT电池效率突破26%及海外电站项目放量;通威股份TOPCon组件双面率提升至94.3%,功率达722W,领跑行业;BC技术路线占比预计从9%跃升至18%,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超30GW。
此外,海外市场成光伏企业的“救命”增长极。钧达股份等企业海外销售占比突破50%;爱旭股份凭借ABC组件在欧洲市场实现单季盈利;行业整体在拉美、中东市场增速高达60%。
所以可以看到,产能出清势在必行,技术迭代决定生存权,全球化布局重构竞争力,这将是光伏企业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从价格战到价值竞争,将光伏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拉入正轨,才是符合双碳战略的最佳路径。
西部证券预测,随着低效产能淘汰加速,电池与组件端利润率有望从-12%修复至5%-8%。2025年下半年的光伏产业,正站在产能出清与价值重生的转折点。随着政策端严控新增产能、技术端加速淘汰落后产线,产业链利润有望在三季度迎来修复,那些手握尖端技术、布局全球市场的企业,已在这场残酷洗牌中率先减亏,光伏产业终将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完成自我救赎。
注:本文由AI生成
申明: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环保在线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