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消毒设备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消毒设备网 > 新闻资讯 > 环保动态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2025-09-19 来源: 第三方 浏览量:13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于会文、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介绍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回答香港紫荆杂志记者提问时,李高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频发广发,带来日益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包括推动构建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牵头构建产品碳足迹的管理体系、深入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等。
 
  详情如下↓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今年是“双碳”目标提出5周年,请问生态环境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李高:
 
  谢谢您的提问。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事关人类未来和各国发展。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频发广发,带来日益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推动构建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我们还积极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发布甲烷和工业氧化亚氮控排方案,将氢氟碳化物纳入配额管理,将煤矿瓦斯排放的限值从30%加严到8%,强化对甲烷的排放控制。
 
  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我们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了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我们还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先后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截至2025年9月18日,也就是昨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了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到了489.61亿元。与此同时,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全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已经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成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是牵头构建产品碳足迹的管理体系。我们指导发布了10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上线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填补了国内数据空白。定期发布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壁垒,推动碳足迹规则标准实现国际的衔接互认。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倡议负责人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没有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快速地推动碳足迹工作。
 
  四是深入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我们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我国中长期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深化39个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提升重点区域气候韧性,加强青藏高原等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风险评估。发布早期预警促进适应行动方案,打造气候适应伙伴关系。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谢谢!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上一章:全国已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下一章:理想汽车与宁德时代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本文地址:www.chinaxdsb.com/article/7653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消毒设备网

新闻内容更多

广告位

一周排行更多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