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中国百人论坛 2025 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贺泓以《美丽城市新模式:零碳自净》为题发表专题报告,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零碳技术的应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构建更加宜居、可持续的美丽城市新模式。
一、减排瓶颈与污染新形态
贺泓院士指出,尽管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如PM2.5治理),但当前面临新的挑战:传统行业减排空间收窄,钢铁、水泥、燃煤等行业的超低排放已接近极限,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至国六,未来国七将成“近零排放”的终点。然而,即使实现“双碳”目标,城市区域因产业与人口聚集,污染物排放仍可能超出环境容量。此外,臭氧污染居高不下成为治理痛点,其生成与前提物控制的非线性关系复杂,单纯依赖源头减排难以破解困局。
二、构建人工强化自净体系
针对这一难题,贺泓院士提出创新理念:在持续源头控制的同时,引入“人工强化环境自净”作为辅助手段。这一思路借鉴欧盟NBS(Nature-Based Solutions,自然解决方案)理念,强调“污染与自净平衡”,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其核心在于构建多介质的工强化自净技术体系,支撑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及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从实验室到城市应用
以臭氧治理为例,贺泓团队开发了高效催化分解技术。通过将臭氧分解速率提升至毫秒级,研制的功能性涂料在保留建材性能的同时,可实现臭氧净化。北京市试点数据显示:在公园市控点,臭氧浓度在高峰季较对照点下降20%-30%,全年削减6%,超标天数减少15天。这一技术已应用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健康楼项目,通过对比周边2.1公里市控点与6.1公里国控点数据,健康楼区域臭氧浓度一年内下降7.5%,验证了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有效性。
四、智慧城市与零污染平衡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水-土-气净化,具有良好效益,例如:湿地可减少城市面源悬浮物和营养物质50%-80%);城市公园土壤环境容量是居住用地的4-5倍;基于自然催化净化原理可让城市O3削减10%以上。基于NbS方案不仅有助于应对城市环境挑战,而且符合经济可行、效益突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NbS八条全球标准,可为提升城市环境改善带来广阔前景。
贺泓院士描绘了零碳自净城市的蓝图:通过智慧感知、模拟与调控技术,整合城市规划、建设更新及城市管理全流程。未来城市将依托NBS+人工强化的综合体系,实现污染排放与自净能力的动态平衡,最终迈向“零污染”状态。这一模式不仅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技术路径,也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五、科技赋能,重塑城市未来
贺泓院士的“零碳自净”理念,突破了传统污染治理的单一路径,将源头减排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为破解城市环境困局开辟新方向。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未来城市有望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构建自我净化的生态系统,让蓝天常驻、碧水长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愿景。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核,仅供参考。
原标题:专家观点|贺泓:美丽城市新模式—零碳自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