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填埋依赖”到“资源化”,10%政策红线倒逼垃圾焚烧飞灰处理转型
我国垃圾焚烧行业历经20余年发展,已取得突破性成就。从全球维度看,我国已建成垃圾焚烧厂1075余座,日处理能力超117万吨,占全球总处理能力的60%左右,规模远超欧美日三地总和,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行业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焚烧飞灰产生量逐年攀升,年产生量已突破1000万吨。过去以固化填埋为主、依赖经济性的传统处理方式,如今已难以适配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一方面,随着“原生垃圾零填埋”政策落地,各地新建填埋场审批难度加大,现有填埋场普遍面临库容告急问题;另一方面,长期固化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环境二次污染风险。更关键的是,部分地区已出台飞灰填埋量管控政策,导致厂区飞灰“无地可填”,飞灰妥善处理逐渐成为制约垃圾焚烧行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亟需探索兼具经济性与适用性的资源化技术路径。
飞灰资源化属于典型的政策驱动的市场,政策通过逐步收紧填埋许可、明确填埋减量目标,构建了"倒逼型"发展机制。2025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治理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的指导意见》(环固体〔2025〕10号),提出多项关键要求,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推动逐步减少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零填埋,并鼓励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低价值危险废物无害化预处理后综合利用,防止长期大量堆存。到2030年,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控制在10%以内,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控制在10%以内的约束目标,直接压缩了飞灰填埋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已提前实施更严格的限制,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
02.多地划定飞灰填埋控制与“零填埋”节点,资源化探索提速
在总体发展指引下,各个地区也纷纷开始探索适宜本土化的资源化解决路径。总体呈现"长三角引领、多点突破"的格局。
浙江省因政策支持力度大、执行到位,成为全国飞灰资源化的核心集聚区,2025年落地项目占全国85%,形成了技术密集、企业集聚的产业生态。
长三角其他地区同步推进,上海聚焦"原位回炉"技术攻关,江苏强化生态补偿与设备制造,区域内已形成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资源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西南地区通过建设区域集中处置中心实现突破;华北、华南地区则依托"无废城市"试点逐步启动项目建设,政策推广路径清晰可见。
E20研究院认为,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路径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土地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终端产品消纳渠道等关键因素,科学确定以填埋或资源化利用为主导的技术路线,避免“一刀切”。对于土地资源紧张、填埋场新建或扩容困难的地区,在具备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可积极稳妥地探索飞灰资源化利用解决方案。而对于西部及偏远地区,由于垃圾焚烧厂分布相对分散、单个项目飞灰产生量较小,若集中建设规模化资源化利用终端,可能面临需求不足、运输成本高、终端产品市场消纳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项目经济性较差。在此类地区,当务之急是重点提升规范化填埋能力,确保分区填埋的相对安全性,并积极探索共享共建模式,通过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区域性填埋场,实现飞灰的安全、妥善过渡性处置,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从当前各个地区出台的政策来看,很多地区已经明确规划了未来填埋量的控制目标,部分地区也明确提出飞灰实现零填埋的重要时间截点,以下是各个地区的目标。
03.地区飞灰处置压力陡增,千元成本难题怎么破解?
当前,飞灰处置问题已成为垃圾焚烧行业关注的焦点。与传统填埋方式相比,采用资源化处理工艺虽能有效降低环境风险,但也显著增加了垃圾焚烧电厂的运营成本。E20研究院从E标通获悉,2025年采用填埋方式处置项目的平均单价为538.8元/吨,采用资源化利用方式处置项目的平均单价为1439.5元/吨。上半年飞灰资源化主要在浙江地区集中释放,共计释放26个资源化项目,采用资源化利用方式处置项目平均单价为1634.8元/吨。
从需求端来看,在政策强力驱动下,各地政府正逐步限制甚至禁止飞灰填埋,倒逼垃圾焚烧企业转向资源化利用路径。日前,北京朝阳环境集团发布的2026年飞灰委托处置采购需求,明确要求所有转移飞灰须采用资源化利用工艺处置,严禁填埋等非资源化方式,单价上限设定为1900元/吨;无独有偶,上海天马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综合利用中心也同步启动飞灰资源化提标系统改造项目的设计、施工、设备采购一体化总承包招标。此外,近期广东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飞灰资源化技术联合中试项目研发设备采购”项目进行了中标候选人公示,也标志着又一家垃圾焚烧发电集团开始探索飞灰资源化。
这些动向表明,飞灰资源化处理正成为大城市垃圾治理的核心环节,且资源化利用在招标中的强制要求已形成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垃圾焚烧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飞灰资源化等点状优化已成为电厂重要的额外成本支出。因此,在推进飞灰资源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电厂实际运营压力,可通过适度调整垃圾处理费等方式保障电厂稳定运营。
从供给端来看,国内已落地较多飞灰终端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形成了多元化工艺格局,涵盖低温热解、高温熔融、高温烧结、水泥窑协同、原位回炉等技术,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且不同工艺对应差异化适用场景。从工艺成熟度分析,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相对成熟,但受水泥产能阶段性波动影响较大。其余处理工艺多处于示范应用或产业化推广阶段,其长期稳定运营能力仍需持续验证。
总体而言,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在短期内确实会增加电厂成本,但长期来看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飞灰资源化项目的成功落地,需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全面评估项目可持续性,从市场需求、工艺成熟度及终端产品去向等维度综合考量,确保项目稳定盈利;二是兼顾技术适用性与经济性,所选工艺应保证电厂“用得起”,同时符合节能低碳理念,方能获得市场认可。
原标题: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全面加速,进程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