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进一步拓宽公司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资金管理的灵活性,国内水处理膜技术头部企业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碧水源)披露了总额达80亿元的融资计划。
其中,注册发行中期票据不超过40亿元人民币(含40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补充营运资金、偿还有息负债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交易商协会规定的用途,并严格按照发行文件约定使用;注册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不超过人民币40亿元(含4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偿还金融机构借款以及其他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认可的用途。
图源:碧水源公告
补充资金、偿还借款无疑是碧水源此次大举融资的主要出发点。
公开资料显示,碧水源是一家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及水处理业务的企业,通过研发与制造高科技的核心膜材料、膜元件、膜组器系统、吸附材料等,结合配套工艺技术、工程施工与运营管理等综合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目前,碧水源旗下产品正在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海水淡化、工业零排、盐湖资源化五大领域深化应用。
近两年,随着业务规模扩大,特别是EPC项目增加,以及国家宏观形势变化特别是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控制和降杠杆等融资政策调控,碧水源应收账款出现增长态势。《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碧水源应收账款规模已经达到126.38亿元,虽然较2024年年末近124.00亿元有所减少,但仍处于行业较高水平。2022年至2024年,碧水源应收账款周转率从0.9下降至0.73,资金回收周期延长。
今年以来,投资者高度关注碧水源应收账款问题。碧水源称,环保行业项目周期长,如BOT项目运营期通常20-30年,建设期2-3年,应收账款回收具有“分期性”,部分项目需待运营期开始后逐步回收。二是政策落地推进节奏,国家化债政策需分区域、分批次推进,部分地方财政实力较弱的区域,化债资金到位时间较慢,导致应收账款回收滞后。
事实上,应收账款回收难已经成为环保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在线梳理汇总发现,截至2025年6月30日,A股115家环境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总计达到1562.6亿元,平均每家约13.588亿元,与2024年期末情况基本持平。除了碧水源外,该报告期内,瀚蓝环境约73.09亿、中再资环应收账款达45.55亿、启迪环境44.16亿、节能环境51.30亿、创业环保40.48亿、盈峰环境63.72亿、玉禾田45.08亿、城发环境47.15亿。
为此,碧水源管理层高度重视降低两金(应收账款、合同资产)的工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内外部策略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内部通过组建专业的管理与催收团队、设定年度目标、定期检查进度,外部密切关注政策动向,针对不同项目特点促进应收账款的快速回收。
另外,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碧水源业绩自去年来就一直在承压。2024年年报显示,碧水源实现营业收入85.49亿元,同比下降4.51%;归属净利润仅为0.59亿元,同比下滑92.34%。今年前三季度,碧水源营收约43.72亿元,同比减少7.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7964万元,同比增亏。
同时,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方面,2024年,碧水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8亿元,与2023年同期的3.31亿元相比,下降171.78%;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17.97万元,出现缓解迹象。
分析师认为,碧水源此次融资采用“短+长”组合策略颇具深意。超短期融资券可快速补充即时现金流,而中期票据则能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申明: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环保在线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站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