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9 来源: 消毒设备网 浏览量:1009
反思跳水真人秀带来的功与过
4月19日晚,*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中*跳水队训练馆发生一起意外:浙江卫视《中*星跳跃》在馆内录制节目时,节目嘉宾、影星释小龙的一名18岁助理,因溺水经医院抢救无效后身亡。这起人员伤亡事故把近来饱受争议的跳水娱乐节目更推向了风口浪尖。
【新闻解读】
用“高危”来娱乐太残酷
两档跳水真人秀节目开播以来就险情不断:韩庚跳3米板时唇部撕裂、跳5米板时被水拍晕,另有沙宝亮短暂失聪、牛群昏厥、阿雅崩溃等消息传出。现在一位随行人员不慎意外溺水身亡,更引起种种争议,其中就有网友呼吁“停播这类节目”。
*初的争议是围绕“跳水运动能不能向公众普及”展开的,其实这不必争议,因为跳水是否适合普及与跳水真人秀并没啥关系。即使跳水可以向全民普及,从真人秀中也难以“了解跳水”,更不能“人人都能玩跳水”,在这两档节目中,“跳水”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
跳水真人秀是一个娱乐节目,电视台和明星们各有所需、一拍即合。电视台需要靠明星来吸引眼球,而明星也需要借娱乐节目来为自己的名气保鲜,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名和利。而当明星简单的跳水表演还不足以吸引眼球时,什么拿“高危人群”煽情、女明星湿身显身材、男女明星打情骂俏就都来了。
跳水真人秀能热闹起来吗?未必。笔者看了两次,没2分钟就换台了。道理很简单:明星表演文艺节目可能好看,表演跳水肯定不好看。据说,《中*星跳跃》的原版节目是荷兰的《名人四溅》,收视情况并不算乐观。从该节目的美*、法*、挪威版本来看,收视率一直不佳,而如何减少明星受伤、保证节目看点以及如何剪辑等都是让制作人员伤神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节目寿命不会长,市场会给它画上句号。
现在,一名随行人员溺水身亡,暴露出节目的安全隐患。也许不等市场判死刑,就因为种种安全问题被审查而禁止。那时,电视台会有新的娱乐节目推出,对于会不会影响跳水运动的普及或不普及,谁去管它呢。
【新闻观察】
过分娱乐反令公众误解跳水运动
一方面是明星跳水的危险画面让观众胆战心惊。另一方面,因安全意识不足为意外事件发生留下隐患。在中*跳水队原副总教练、清华大学跳水队总教练于芬看来,跳水娱乐节目如果出现上述两方面倾向,不仅不利于跳水运动的普及推广,反而使普通人对跳水更加“敬而远之”。
“我教普通大学生跳水,还从来没出现过人被拍晕的情况。”于芬表示,“如果节目是出于吸引眼球的需要,而在观众面前展现嘉宾被拍晕的残忍画面的话,这是在扭曲跳水运动,观众看到这样的情形,谁还敢学跳水?”
近几年,清华大学在普通大学生中开展跳水运动,收到了良好效果,“青年人参与跳水运动,能够在鼓舞勇气和增强自信心方面得到锻炼,也有助于塑造他们不畏困难的性格,这也是跳水运动在很多欧美*家流行的主要原因。”于芬说,“我一直认为,跳水运动对中*的价值不应当只是拥有一支‘金牌之师’,还应该体现在帮助年轻人成长的教育意义上。”
无论《中*星跳跃》还是《星跳水立方》,均强调节目的励志作用。嘉宾在跳水时被拍晕或拍伤,虽内心恐惧却坚持走上跳板或跳台的画面,被节目组解读为勇于挑战自我。
不畏困难,勇于挑战,这是值得推崇的人类精神,但这种精神不能建立在忽视安全的基础之上。
据于芬介绍,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胆量不同,挑战3米板和10米台所需时间也不同。对于毫无跳水经验的普通人而言,学习跳水要循序渐进。在清华大学,选修跳水课的学生有时基础训练就需要半个学期。于芬认为,如果普通人在学习跳水时仓促上阵,很容易因受到过度惊吓而勇气全失,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冒进的性格得到助长而对危险视而不见。
两档跳水娱乐节目对嘉宾的培训均为速成:只经过两三天时间的训练,有的嘉宾直接就上了10米台,甚至还去尝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这实际上就给了观众一种误导:初学跳水不难,很容易上手。安全意识在无形中被严重淡化。
《中*星跳跃》发生的人员溺亡事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源于节目组的安全意识不足。
“从推广和普及跳水运动的角度出发,我支持电视台推出跳水娱乐节目。”于芬说,“但既然要办这个跳水节目,就要在吸引观众眼球之外,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安全性和教育性,既不能过分渲染普通人在跳水时可能受到的伤害,也不能缺乏参与风险性体育运动需要具备的安全意识。否则,便不利于更多的人去认识和尝试跳水。”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本文地址:www.chinaxdsb.com/article/788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消毒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