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消毒设备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消毒设备网 > 新闻资讯 > 最新研发 > 从“两新”政策到万亿赛道:资源循环的风口已来,谁是那个“乘风者”?

从“两新”政策到万亿赛道:资源循环的风口已来,谁是那个“乘风者”?

2025-08-08 来源: 第三方 浏览量:27

从“两新”政策到万亿赛道:资源循环的风口已来,谁是那个“乘风者”?

  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关键议题。
 
  2024年,"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首次写入国务院行动方案,一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悄然启动。
 
  2025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注入、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加速落地,这场变革已从"政策信号"升级为"产业风暴"……
 
  01 循环经济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的递进深化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目标明确且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并设定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的目标。
 
  在此战略指引下,后续政策密集出台,持续深化部署。2024年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将视野延伸至2030年,提出要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显著提升产业规模与质量,力争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紧接着,同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首次明确将“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四大核心行动之一(与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并列),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的深化与升级趋势在2024年下半年更为显著。
 
  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设定了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的具体目标。
 
  同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进入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力扩围”。
 
  《关于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带来更强劲的推力: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支持范围从工业、能源扩展至电子信息、设施农业;尤为关键的是,它明确“支持中国资环加快设立全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并首次引入“反向开票”、“以奖代补”等创新机制来规范行业税收与拆解标准。
 
  这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的政策演进,清晰地体现了国家对“循环经济”战略定位的根本性升级——从过去的“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从“局部试点”探索迈向构建“全国网络”体系。
 
  在国家政策强力引领下,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护航资源循环进程。
 
  例如,2024年7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并明确了主要再生资源的加工能力目标;
 
  同一时期,天津市发布《天津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若干措施》,设定到2027年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大量回收点和分拣中心,并培育示范和骨干企业的目标。
 
  2025年1月,广东省在《广东省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中,也强调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债支持高水平项目。
 
  更早一些,上海市在2023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表》就已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完善体系的目标。
 
  这些地方行动与国家部署紧密呼应,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为全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加速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从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到地方实践的全面铺开,我国构建覆盖全面、高效规范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政策路径日益清晰,支持力度不断加码,机制创新持续涌现,充分彰显了国家推动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引领系统性变革的决心,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政策蓝图绘就万亿赛道,如何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产业动能?这亟需一个兼具资源整合力与战略执行力的“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应运而生,成为政策落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
 
  资源循环“国家队”加速成型,中国资环集团整合升级并辐射行业。
 
  02 中坚产业力量加持:第98 家央企中国资环的整合扩张
 
  在国家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万亿级市场蓝图加速铺展的背景下,承载着将政策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的使命,第98 家中央企业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中国资环”)于 2024 年 10 月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国家队”,这家注册资本达 100 亿元的央企,自诞生起便肩负着整合产业资源、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的重任,成为推动资源循环从政策规划走向实践落地的核心力量。
 
  成立逾八个月来,中国资环动作频频,其每一步布局都紧扣国家战略导向,既彰显着国家对资源循环市场的顶层设计意图,也以“链主” 身份牵动着全产业链的重构与升级,持续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从股权结构看,中国资环的组建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国务院国资委、宝武钢铁、中石化、华润集团各持股20%,中国铝业、中国五矿各持股10%。股东方按领域精准分工——中石化主导废塑料化学循环,宝武钢铁整合废钢再生,华润承接废旧纺织品,形成“央企协同、专业分工”的产业协同模式。为高效推进全品类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这一独特架构,中国资环正以“链主”身份串联政策、地方与企业:向上对接国家资源循环战略需求,向下整合地方产业资源与企业技术优势,推动废塑料、废钢、废旧纺织品等关键品类的循环利用产业链高效运转。
 
  其每一步动作,都在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注入新动能,重塑从回收、处理到再生的全产业链格局。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中国资环集团)成立初期,核心任务便是高效整合吸纳中央及国有企业内的相关资源循环产业资源。在这一整合进程中,原华润环保(后更名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投资有限公司)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集团整合的关键抓手。
 
  回溯其历史,原华润环保成立于2019年10月,由华润集团全资设立,承载着原华润纺织的底蕴,专注于环保科技业务及投资,是其进军环保产业的起点。整合进程在2024年迎来关键节点。2024年10月,华润环保宣布整体并入中国资环集团。并入后,原华润环保迅速行动,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吸纳资源:
 
  密集设立子公司:
 
  2024年11月28日,控股成立中资环绿色供应链(深圳)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同年12月6日,成立中资环新能源循环利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聚焦新能源技术、资源再生研发等);12月23日,成立中资环绿色供应链(天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9000万元);2025年3月4日,成立中资环绿色纤维(深圳)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这些新公司均由华润环保或其子公司控股,业务覆盖供应链、新能源、新材料等循环经济关键领域。
 
  吸纳外部企业股权:
 
  2024年11月20日: 中国电力向原华润环保转让新源劲吾股权。
 
  2025年1月21日: 由华润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与海南劲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的深圳资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标志着新源劲吾进一步融入中国资环体系。
 
  股权委托管理:
 
  2025年1月26日: 华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中节能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受托管理中节能(汕头)再生资源技术有限公司股权。汕头公司加入后,将重点开展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资环集团在2024年已对汕头公司及湖南锂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显示出对相关标的的持续关注。
 
  2025年4月25日,整合进程迎来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里程碑。中国资环集团宣布华润环保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投资有限公司”并举行揭牌仪式。更名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伴随着业务战略的全面升级:原有的“1+4+1”业务体系迅速调整为“2+4+N”新格局:
 
  其目标是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创新力的循环经济行业龙头。
 
  2025年7月:青岛新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披露华润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投资有限公司子公司)将通过认购定增及受让股权的方式实现对其的控股收购。此举是华润环保(现绿色投资公司)在再生资源领域的重要布局,标志着央企力量对行业资源整合的深度介入。
 
  从密集设立专业子公司、积极吸纳外部优质企业股权与委托管理,到核心平台(原华润环保)的战略性更名与业务体系全面重构,中国资环集团成立初期的整合步伐坚定而高效。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快速构建了覆盖循环经济多领域的业务版图与控股架构,更通过“2+4+N”战略清晰描绘了打造循环经济全产业链龙头的发展蓝图。
 
  同时,其对体系外企业的示范效应与直接整合,进一步凸显了集团在推动全国资源循环产业集中度提升与规范化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标志着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国家队”正加速壮大。
 
  中国资环的快速成型仅是起点。要织就覆盖全国的循环网络,单靠央企“单兵突进”远远不够——随着“链主”旗帜竖起,省级“地方军”与民企技术力量正加速集结,形成央地协同、国企民企共生的产业生态圈。
 
  03 地方响应:省级“军团”如何织密循环网络,与产业共绘生态图谱
 
  省级平台密集组建,承接国家队布局。
 
  在国家政策强力驱动和央企(如中国资环集团)加速整合的背景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地方层面也呈现出从“单点突破”向“全省布局”纵深推进的态势,一批省级乃至市县级“地方军团”正在崛起。
 
  省级资源循环集团建设走在前列。 河南省率先行动,在2024年10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健明确表示,河南正积极筹建省循环经济产业集团,旨在深入实施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
 
  紧随其后,湖北省于2024年12月6日注册成立湖北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800万元),并于2025年1月23日在长江产业集团改革重组三周年汇报展示会上正式亮相。
 
  2025年3月25日,四川省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曾伟哲,注册资本2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技术咨询、再生资源回收等。同日,浙江省环保集团(台州)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王德锋,注册资本3亿元。
 
  与此同时,多个经济大省和生态大省也积极布局。 广东省提出要推动加快设立省属回收循环利用平台企业,并强化央地合作和省市联动;江西省计划推动生态环保和资源利用领域省级投资运营平台建设,以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江苏省则提出积极打造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畅通链条并培育骨干企业。这些省份的规划,清晰地勾勒出构建省级资源循环产业平台的共同方向。
 
  资源循环网络的构建不仅停留在省级层面,更在向市县级下沉延伸。
 
  2024年12月23日,莆田市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获批成立,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资源循环集团。
 
  2025年1月17日,江西绿循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进贤县挂牌成立,这是江西省首家国资系统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
 
  这些市县级集团的涌现,标志着资源循环网络正从构建“省级骨架”向织密“毛细血管”深化发展,为形成覆盖更广、触达更深的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层基础。
 
  地方军团的崛起,本质上是国家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向下渗透、全面落地的生动体现。
 
  这种以国家资源循环战略为内核的政策辐射力正突破层级边界,推动两类关键主体加速转型:地方国企通过战略更名实现业务升维,民企则以技术破局填补生态位,共同构建资源循环的“大生态” 系统。
 
  04 政策驱动下,产业主体如何发挥关键作用?
 
  在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的强力引领下,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细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重塑着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驱动着各大产业主体在不同维度上加速融入国家循环经济大格局。
 
  在此背景下,众多产业主体纷纷开启战略布局,聚焦资源循环业务。
 
  例如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循环资源有限公司在2025 年 4 月完成更名,正式更名为“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资源循环有限公司”。本次更名将“资源循环” 纳入企业标识,这一变化不仅是名称的更迭,更意味着企业从传统的末端废弃物处理,向涵盖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全链条服务的战略升维,紧密贴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还有今年备受关注的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2025年7月其更名为“天津泰达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从名称的变化就能看出企业布局资源循环业务的意图。在谈到更名原因的时候,泰达股份也明确,将进一步剥离非主业包袱,聚焦生态环保与资源循环双核驱动。
 
  这些战略转型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依托于国家构建的产业基础设施体系协同推进。它们借助政策东风,充分利用如全国回收平台、行业技术标准等公共资源,加速从单一的“环保服务商”向综合型“循环经济运营商”蜕变,实现与国家战略的深度绑定。
 
  与此同时,创新模式的应用成为产业主体响应政策、破解难题的关键路径。
 
  以侨银股份为例,其创新的“@城市”模式打通环卫与再生资源壁垒,通过静脉产业园项目(如开封4.97亿运营合同)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再生→碳资产”闭环,破解资源回收“最后一公里”难题。
 
  技术突破同样是产业主体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心支撑。部分企业凭借自身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为循环经济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
 
  如青岛惠城科技用八年时间攻坚低值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在广东推进20万吨级产业化项目,攻克了低值废塑料深度裂解制三烯三苯技术,为塑料高值化提供民企样本;
 
  而像朗坤环境这样深耕资源循环领域多年的企业,则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建筑垃圾再生等细分赛道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这些扎实的技术能力,不仅稳固了其在区域市场的地位,更使其具备了深度融入国家资源循环体系的潜力,有望在国家级循环网络中承接关键细分场景,补强产业链条。
 
  综观全局,在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下,各类产业主体——无论是实施战略聚焦、探索创新模式,还是依托技术深耕——正相向而行,协同发力。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效推动着我国循环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05 写在最后
 
  从“两新”政策的提出到落地生根,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轨迹,生动勾勒出中国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清晰脉络。
 
  当全国性回收平台加速成型、地方集团织密协同网络、各类企业在政策引导下释放创新活力,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国家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市场的微观活力,正共同绘制着资源循环利用的新图景。
 
  展望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发力(如超长期国债的精准投放),资源循环产业必将迎来更深层次的变革与更广阔的空间。
 
  风口之上,万亿赛道之中,唯有那些能够精准把握国家战略方向、深度融入协同网络、并持续以创新驱动价值提升的“乘风者”,方能驭势而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蓝海中破浪前行,成为新时代绿色转型的赢家。
 
  原标题:从 “两新” 政策到万亿赛道:资源循环的风口已来,谁是那个 “乘风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上一章:华为、奇瑞重磅签约 成立智界新能源公司...
下一章:永晟环保入驻环保在线高级会员...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本文地址:www.chinaxdsb.com/article/7514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消毒设备网

新闻内容更多

广告位

一周排行更多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