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好,欢迎来到消毒设备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消毒设备网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 【干货】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恢复策略与系统解决方案

【干货】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恢复策略与系统解决方案

2025-10-08 来源: 第三方 浏览量:16

【干货】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恢复策略与系统解决方案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活性污泥法凭借其高效、经济的特点被广泛应用,而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决定了二沉池的固液分离效果,进而影响出水水质稳定性。当活性污泥沉降性差时,常表现为污泥体积指数(SVI)异常升高、二沉池出现污泥膨胀、漂泥、出水悬浮物(SS)超标等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瘫痪。本文将从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成因分析入手,系统阐述针对性的恢复措施,并提出长期预防策略,为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参考。
 
  一、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核心成因分析
 
  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本质是污泥絮体结构异常或泥水密度差减小,导致其在二沉池中无法有效沉降。根据工程实践,核心成因可分为生物性因素、操作性因素和环境性因素三大类,具体如下:
 
  (一)生物性因素:微生物群落失衡
 
  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污泥沉降性差的最常见原因,主要与微生物种类、数量及代谢状态相关,其中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最为典型。
 
  1. 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中丝状菌过度繁殖,其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松散的絮体结构,阻碍泥水分离。常见诱因包括:
 
  - 进水碳氮比(C/N)失衡,如碳源过剩(如高浓度碳水化合物废水)、氮/磷营养不足,导致丝状菌竞争优势增强;
 
  - 溶解氧(DO)浓度过低(通常<2mg/L),尤其是曝气池局部缺氧,丝状菌(如球衣菌、发硫菌)更适应低氧环境,大量繁殖;
 
  - 进水含有抑制性物质(如重金属、有毒有机物),抑制了正常絮状菌生长,而丝状菌抗毒性更强,逐渐占据主导。
 
  2. 非丝状菌膨胀:又称粘性膨胀,污泥絮体因吸附大量水分而变得松散、粘稠,沉降速度显著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 进水有机物浓度过高(如COD>3000mg/L),微生物过度增殖,絮体来不及形成紧密结构;
 
  - 污泥龄(SRT)过长,微生物进入衰亡期,胞外聚合物(EPS)分泌过多,导致絮体亲水性增强;
 
  - 反硝化作用异常,二沉池内硝酸盐在缺氧环境下被还原为氮气,气泡附着在污泥絮体上,使其上浮。
 
  (二)操作性因素:工艺控制参数偏离
 
  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参数控制不当,会直接破坏活性污泥的正常代谢环境,引发沉降性问题。
 
  - 曝气系统异常:曝气不均匀导致曝气池内DO浓度波动过大(局部过氧或缺氧),或曝气强度过高(如气水比>15:1),打碎污泥絮体,形成细小颗粒;
 
  - 回流比控制不当:污泥回流比过低(通常<50%),导致曝气池内污泥浓度(MLSS)不足,絮体形成困难;回流比过高(>150%),则可能将二沉池内未沉降的松散污泥带回曝气池,加剧沉降恶化;
 
  - 排泥不及时:剩余污泥排放量过少,导致污泥龄过长,污泥老化、解体,或MLSS过高(>5000mg/L),曝气池内泥水混合液粘度增加,沉降阻力增大。
 
  (三)环境性因素:进水水质与外部条件突变
 
  外部环境或进水水质的突然变化,超出活性污泥的适应能力,易引发沉降性问题。
 
  - 进水水质波动:如进水pH值骤升(>9)或骤降(<6),破坏微生物细胞壁结构,导致活性污泥解体;进水温度骤变(如温差>5℃/d),影响微生物代谢速率,尤其是低温环境(<15℃)会显著降低污泥沉降速度;
 
  - 冲击负荷:短时间内大量高浓度废水(如工业废水间歇排放)进入系统,或进水悬浮物(SS)过高(如>500mg/L),活性污泥无法及时吸附、降解,导致絮体被“稀释”或包裹杂质,沉降性能下降;
 
  - 二沉池运行环境异常:如二沉池进水布水不均匀,局部流速过高(>0.5m/h),冲刷污泥层;或二沉池积泥过多(池底泥层厚度>0.5m),导致污泥厌氧腐败,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携带污泥上浮。
 
  二、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针对性恢复措施
 
  针对不同成因导致的沉降性问题,需采取“精准诊断-分类施策-动态调整”的思路,分阶段实施恢复措施,避免盲目操作加剧系统恶化。
 
  (一)紧急干预:快速缓解沉降恶化趋势
 
  当活性污泥沉降性差已导致出水SS超标(如>30mg/L)或二沉池漂泥严重时,需先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污染,为后续恢复创造条件。
 
  1. 强化泥水分离:
 
  - 向曝气池或二沉池投加无机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铝(PAC)、硫酸亚铁),投加量根据污泥浓度调整(通常为50-200mg/L),通过电荷中和作用促进污泥絮体凝聚,提高沉降速度;
 
  - 若污泥粘性过大,可投加惰性助凝剂(如粉煤灰、硅藻土),用量为MLSS的5%-10%,增强絮体密度,减少水分吸附;
 
  - 临时降低进水负荷,将COD容积负荷控制在0.3-0.5kgCOD/(kgMLSS·d)以下,减少微生物代谢压力,避免絮体进一步松散。
 
  2. 优化二沉池运行:
 
  - 暂停或减少污泥回流,待二沉池内污泥充分沉降(通常1-2h)后,排出上层清液,避免松散污泥循环;
 
  - 若二沉池存在反硝化上浮,可向池内补充少量曝气(如开启池底曝气装置),维持DO浓度在1-2mg/L,抑制反硝化反应;
 
  - 清理二沉池积泥,通过排泥泵将池底老化污泥彻底排出,避免厌氧腐败影响整体污泥性能。
 
  (二)系统调整:针对成因修复污泥性能
 
  在紧急措施控制污染后,需根据成因针对性调整工艺参数,从根本上恢复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1. 针对丝状菌膨胀的恢复措施
 
  - 平衡营养供给:检测进水C/N/P比,若氮/磷不足,向曝气池投加尿素(氮源)或磷酸二氢钾(磷源),将C/N控制在10-15:1,C/P控制在50-100:1,增强絮状菌竞争力;
 
  - 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整曝气系统,确保曝气池内DO浓度稳定在2-4mg/L,尤其是池体角落、曝气器故障区域,需及时维修或增加曝气点,消除局部缺氧区;
 
  - 缩短污泥龄:增加剩余污泥排放量,将污泥龄控制在5-8d(根据水温调整,低温时可适当延长至10d),通过“淘洗”作用减少丝状菌数量——丝状菌生长周期较长,短污泥龄可抑制其过度繁殖;
 
  - 投加抑菌剂(谨慎使用):若丝状菌(如发硫菌)大量繁殖,可在曝气池进水端投加少量氯系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5-1mg/L(以有效氯计),抑制丝状菌活性,但需密切监测微生物活性,避免过度抑制。
 
  2. 针对非丝状菌膨胀的恢复措施
 
  - 控制进水有机物浓度:通过调节进水阀门或设置均质池,将曝气池进水COD控制在1000-2000mg/L以内,若进水浓度过高,可采取分流、稀释等方式降低负荷;
 
  - 优化污泥龄与排泥:若污泥龄过长,增加剩余污泥排放,将MLSS控制在3000-4000mg/L,污泥龄调整至8-12d,促进微生物正常代谢,减少EPS分泌;
 
  - 强化曝气搅拌:适当提高曝气强度(气水比12-15:1),增强泥水混合效果,避免絮体因静置吸附过多水分,但需避免曝气过度打碎絮体。
 
  3. 针对操作性/环境性因素的恢复措施
 
  - 稳定曝气系统:定期检查曝气器(如膜片曝气器、穿孔管),更换破损部件,确保曝气均匀;通过DO在线监测仪实时调整曝气量,避免DO波动;
 
  - 优化回流比:根据MLSS和二沉池沉降情况,将回流比控制在70%-100%,确保曝气池MLSS稳定在3000-4000mg/L,同时避免二沉池污泥层被冲刷;
 
  - 调节进水环境参数:若进水pH异常,向调节池投加酸(如硫酸)或碱(如氢氧化钠),将pH控制在6.5-8.5;若水温过低,可通过加热装置(如蒸汽加热)将水温维持在15-25℃(微生物最适温度范围);
 
  - 应对冲击负荷:在进水口设置应急调节池,当高浓度或有毒废水进入时,先在调节池内稀释、中和,再缓慢泵入曝气池,同时增加曝气强度和营养盐投加,帮助微生物适应负荷变化。
 
  (三)验证与巩固:确保恢复效果稳定
 
  在采取恢复措施后,需通过持续监测关键指标,验证效果并调整参数,避免问题反复。
 
  - 监测指标:每日检测SVI(正常范围50-150mL/g)、MLSS、DO、进水C/N/P、出水SS等指标,若SVI连续3d稳定在正常范围,出水SS<10mg/L,说明污泥沉降性已恢复;
 
  - 参数固化:将恢复过程中最优的曝气强度、回流比、排泥量、营养盐投加量等参数固化,形成标准化运行方案;
 
  - 污泥驯化:若进水水质长期不稳定,可通过逐步提高进水负荷(每次提升10%-20%),驯化活性污泥,增强其抗冲击能力。
 
  原标题:【干货】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恢复策略与系统解决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上一章:蚌埠市固镇县“三注重”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筑牢土壤地下水生态屏障...
下一章: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中标...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


本文地址:www.chinaxdsb.com/article/77065.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消毒设备网

新闻内容更多

广告位

一周排行更多


内容声明:本页面所展现的公司信息、产品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