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公布水预算管理第二批试点地区名单,浙江成为4个省域试点之一!在首批试点宁波市先行探索的基础上,浙江省乘势而上迈开全省推进的步伐,水资源“精打细算”的新时代要来了!
像“管钱”一样“管水”
水预算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创新,核心内容是借鉴财政预算管理收支平衡等理念,根据水资源年度“收入”和“支出”需求,分行业、分用户进行水量配置、动态管理和执行评估。去年,水利部印发《水预算管理试点方案》,在全国探索开展水预算管理试点,并勾勒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简单来说,水预算管理是一个“提前规划+过程管控+事后复盘”的全过程管理,以编制财务预算来打比方,主要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首要任务是判断“有多少钱”,在摸清该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这个“家底”的基础上,坚持量入为出,综合考虑各区域、各行业和用水单位等用水需求,科学设置预算基准额度。
其次是“钱该怎么花”,要明确用水配置优先顺序,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合理用水权益前提下,再向各行业分配水资源。
再次是“如何控制支出”,通过建设用水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实时动态掌握用水情况,加强水预算执行监督管理,保证各个场景的用水量“不超预算”。
最后就是“省下的钱怎么办”,一个关键创新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指导用水单位把通过节水措施节余的水预算额度,进行市场化交易,让节水行为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从宁波先行到全省推进
浙江作为江南水乡,为何要像北方缺水地区一样精打细算?数据显示,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属于中度缺水省份,水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生产力要素布局不匹配。全省开展水预算管理试点建设,既是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的重要措施,也可为南方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探索新路径。
其实,浙江并非水预算管理的“新兵”。去年,宁波就作为全国首批水预算试点地区,率先开展探索。
在具体实践中,宁波构建“市级—县级—用水户”三级预算层级,规范“预算编制、告知复核、审核下达、执行管理、决算评估”五大流程,并打造了全市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当前,已初步形成工业用水画像,为企业优化用水、降低成本提供了精准指引。水预算管理试点开展以来,全市公共供水漏损率降低1个百分点。
除宁波外,浙江省还启动了舟山市、瑞安市省级水预算管理试点工作,为全省推进积累宝贵经验。
接下来,浙江省将持续完善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推进三方面任务:
1
水预算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印发水预算管理实施方案;制定水预算管理技术指南,明确可用水量、基准额度核算方法以及水预算管理决算、评估方法等;研究制订水预算节余(超支)额度管理指导意见。探索产业负面清单预算管理机制。
2
建设在线计量体系与数字化平台。制定实施重点预算单位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建设水预算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水预算指标核算、下达、预警、调整、决算、流转等功能。
3
形成一批市县实施水预算管理的典型示范。创新探索多水源一体化配置、水预算节余(超支)额度管理、城镇供水企业水预算目标绩效管理等工作,打造一批示范样板。
来源:厅水资源处、宁波市水利局
原标题:入选全国试点,浙江如何像“管钱”一样“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