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作为省级试点,成功探索出一套污染源自动监控的“智慧化”新模式,通过技术赋能,如同为环境监管装上了“火眼金睛”和“智慧大脑”,不仅有效防范了数据造假,提升了监管精准度,还大幅减轻了企业负担,实现了精准监管与惠企减负的双赢。该项目一期总共改造提升站点19个,目前已初步完成改造,正在试运行,以较小的投入实现质效的大提升。
筑牢三道“防火墙”,确保监测数据“说真话”
如何确保监控数据真实可靠,是环境监管的核心。我市新模式构筑了三道坚固的“防火墙”:
第一道:取样环节“过程锁定”。增加废水进出口电导率监测和自动留样功能,进出口数据出现明显偏差时自动判断并向平台预警,第一时间对异常数据进行溯源,预防操作失误等人为干扰。
第二道:出数环节“直采直算”。精简数据传输架构,实现仪表数据和8项废水、6项废气自动监测设备关键参数直传平台,监测数据不再经过中间环节,由上位平台进行计算、自动标记审核和类比判断,从源头切割分析和传输环节人为篡改的可能,保证数据的原始和真实。
第三道:运维环节“闭环严管”。系统实时抓取运维数据,并结合智能视频行为分析技术,对运维操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记录。任何异常操作或非授权行为均会触发预警,并自动固定证据,形成严密的运维管理闭环,有效压实运维责任。
聚焦“双效提升”,为企业运维“减负增速”
新模式不仅管得准,更致力于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松绑减负”:
工作“自动化”,效率大提升。 通过设备和系统升级,实现设备自动或远程校准质控、异常后标样核查、管路探头清洗、故障自诊断等功能,初步实现了站点“无人值守”的运维愿景,许多以往需要人工现场完成的校准、质控工作,现在可以自动远程完成,既减少了人为误差,也解放了运维人力。
诊断“智能化”,响应更快速。 管理平台可一键调取与该事件相关的所有维度信息,包括前后时间段的监测数据曲线、设备关键状态参数以及最为直观的现场视频录像等。这种“数据+视频”的多维信息能对设备故障进行初步诊断并推送解决方案,帮助运维人员快速定位问题,从而将平均故障排除时间大幅缩短约60%以上。
频次“最优化”,负担做减法。 得益于设备校准、质控的自动化和故障诊断的精准性,延长人工进点运维周期,企业人工现场运维的频次基本可实现从原来的每周一次压减至每月一次,降低企业的人力、交通等成本,预计可为企业减少45%以上运维费用。
创新三种“手段”,实现非现场监管“全程闭环”
依托智能管理平台,我市开创了非现场智慧监管新格局:
AR实景巡检,“一屏”览全局。 监管部门可利用本系统提供的AR远程巡查功能,可以像拥有“千里眼”一样对企业监测站房进行沉浸式、全方位的线上巡检。集成了AR实景功能的“站点驾驶舱”,将数据信息叠加在实时画面上,让现场情况一目了然。
智能协同预警,研判“准又快”。 当数据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同步调取现场实时画面,第一时间固定线上数据与视频证据,帮助监管人员迅速锁定事件源头,以往需要花费1-2天时间人工收集的信息现在几分钟即可搞定,研判效率与准确性倍增。
远程执法留证,涉企检查“少而精”。 平台支持远程喊话、核查,并能生成精准的执法清单。监管部门将主要基于可信的线上数据与视频证据进行执法,仅在系统发出明确警报或确有必要时才启动现场核查,做到了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构建起了“非现场巡查发现线索+精准上门核查”的新模式。
本试点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了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模式的创新升级,不仅大幅降低了政府监管和企业运维成本,还提高了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监管效率。同时,试点推动了“非现场监管”和“无事不扰”的新型执法模式,优化了营商环境,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主管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
主办 | 政策法规与宣教处
撰稿丨蒋英
原标题:筑牢“电子眼”,用好“智慧脑”!嘉兴以创新监管守护绿水青山,以惠企减负激活发展动能